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每年秋冬交替之际,总喜欢跟随父亲或爷爷的脚步,踏入深山探寻那些野生的精灵。那时,冬季取暖还需依赖柴火,我们得提前准备好,以免大雪封山时无从寻觅。而野生植物,不仅是我们取暖的储备,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中的一些,拥有药用价值,能成为中药材,为家里带来额外的收入。
记得那时,葛根是我们常挖的一种野生植物。它遍布山野,易于寻找,而且价值极高。常言道:“北方有人参,南方有葛根。”葛根自古便被誉为“南方人参”,深受民间喜爱。因此,每当秋风起,山脚下的农民们便会纷纷进山,采挖葛根,或自家食用,或拿到集市上售卖。
鉴于葛根具有药食两用的特性且价值颇高,近年来其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以广东、广西为代表的地区,众多农民投身于葛根种植,大多数都用在提取葛粉及制作饮片。据行业研究报告揭示,我国葛根市场存在非常明显缺口,年需求量至少为80万吨。尽管已取得显著发展,但市场上仍以野生葛根供应为主导,远未满足实际需求。
在此背景下,众多商家纷纷推广葛根种植项目,以期销售种苗获利。许多农民利用互联网、电视等渠道了解到有关信息后,认为该领域前景广阔,纷纷购买种苗进行种植。
然而,在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民实现了盈利,更多农民却面临无销路的困境,出现了种植与收购之间的脱节现象,与商家宣传的内容大相径庭。究竟原因何在?
对于许多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挖葛根无疑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活动。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粮食短缺,葛根曾一度成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如今,虽然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挖葛根的传统仍然在一些地区得以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山中的葛根往往生长年限较长,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几十年。这些葛根体型庞大,有些甚至比树根还要粗壮。由于其生长周期长、个头大且功效显著,这类葛根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葛根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植物,适应性极强。除了我国北方的部分地区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均有葛根的生长。尤其是在南方的一些山区,葛根生长得尤为茂盛,形成了多样化的种群。然而,就商品价值而言,真正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葛根品种却相对较少,通常只有一两种。
在自然界中挖掘的野生葛根,通常被称为“柴葛根”。这一名称直观地反映了其特性:类似于柴火的质地。这类葛根往往体积较大,但质地干燥坚硬,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因此出粉率较低。
例如,从野外采集十斤柴葛根,经过加工处理后,最多仅能获得八两左右的葛粉。尽管如此,由于柴葛根生长周期较长,其食药用价值相比来说较高,因此市场收购价通常较为昂贵。此外,许多药店也倾向于采购这种野生葛根,因为它们完全自然生长,未受到化肥或农药的影响。
相较之下,广西、广东等地区种植的葛根,一般被称为“粉葛根”。与柴葛根相比,粉葛根的体积较小,但其优点是质地更为柔软,粗纤维含量较低,出粉率也相应提高,约为柴葛根的三到四倍。
以同样的十斤重量为例,粉葛根可以产出三到四斤的葛粉。此外,粉葛根的应用场景范围更广,既可用于药材,也可用于烹饪和汤料,甚至可进行甜食等深度加工。
粉葛根的产量也相比来说较高,一般可达每亩三千至四千斤不等,这使得其收购价格相较于柴葛根更为亲民。
在推广葛根种植的过程中,众多商家纷纷推出吸引人的宣传语。然而,许多农民对于这背后的种种细节并不了解,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商家的种苗进行种植便能获得收益。不幸的是,他们在购买种苗后常常遭受损失,根本原因有两点。
首先,部分商家承诺会进行产品回收。然而,当农民种植完毕并收获后,试图联系这些商家进行回收时,却发现他们已消失无踪。
其次,存在货不对板的现象。由于粉葛根与柴葛根在产量、价格和用途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差异,一些不法商家便利用这一点进行欺诈。例如,他们销售的明明是柴葛根种苗,却向农民宣称其产量与粉葛根相当。在错误的产量预期和价格计算下,农民误以为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进而购买了种苗。然而,等到种植结果揭晓,他们才发现了自己上当受骗。
尽管我国葛根市场规模庞大,需求显著,但由于其工艺流程繁琐,需依赖当地合作社与加工厂的支持。此外,柴葛根与粉葛根在不一样的地区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差异性。因此,若农民选择不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很可能面临无人收购的困境,进而导致销售受阻。
综上所述,农民在决定种植这类作物前,务必对当地市场做全面考察。某些农作物在别的地方可能拥有广阔市场,但并不代表在本地区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探索是否存在收购方。若本地缺乏收购渠道,外地客商往往也不太可能涉足,毕竟当前长途运输成本相当高昂。
各位朋友,贵地是否有人从事葛根种植?市场销售情况如何?期待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