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郑培松,家住江苏省新沂市(原新沂县),1953年7月出生,1972年10月入伍,1993年11月转业至本县党校工作,2013年5月退休。
作为一名七十年当兵后从部队转业的军人,在部队工作了近20年,虽然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工作直至退休,但对部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如果要回忆在部队的往事,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部队工作期间,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快乐也有烦恼,别的先不说,谈谈那个年代我们当兵的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吧:
我是七十年代的兵,要说那时我们在部队最关心的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部队个人的成长进步,力争能入党和提干;其次是个人的婚姻问题,在没脱下军装复员之前,必须找上对象。
说实话,我们那个年代去部队当兵的初衷,没有许多书中说的那么高大上,当然当兵是光荣的,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为党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能有丝毫犹豫,这一个道理谁都懂,关键的时刻也必须去这么做,毋容置疑。
但我当兵的主要想法,一是从小就对崇拜,认为能成为一名军人很光荣,其次是家里人口多、生活贫困,想通过当兵减轻家庭负担,走出农村,到外面见见世面。
我家兄弟姐妹7个,不仅人口多而且我们苏北地区农村自古以来都很贫穷,这么多人口的家庭,每天能吃饱饭不挨饿就算很不错的了。
1972年10月,我们生产队和我一块验上兵的有4个人,分别是生产队长的大儿子彭建军、村东头张木匠的大儿子张光亮和徐姓人家徐发春。
当年,除了验上兵的我们4个人,家里人口多,我们生产队平均兄弟姐妹都是六七个的家庭占60%以上,和我家庭一样,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一年四季,红薯地瓜干、白菜南瓜萝卜为主,夏天搭配野菜槐花榆钱等打发度日。
1972年,那个年代农村当兵,人口多、征兵名额却很紧张,当上兵很困难,不是你身体合格就可以验上兵的,真的还要看运气成份。
没想到的是,我当兵的那年,我们一个生产队就同时验上了4人,这样的一种情况,在以后的几十年后,就再也没出现过,一个大队平均一年能验上三四个兵也就很不错了。
我们这4个兵,除了徐发春分到了南方的武警部队外,其余3人一个火车皮拉到了遥远的大西北,而且同时分到了离新疆天山很近的某师一个步兵团二营4连。
我们师虽然远离县城,地处大山深处,你得佩服当年选址人的战略眼光,当年选师址时正值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
为了战备,师选到了大山深处,虽说部队在山里,但人员和车炮出入大山很方便,交通并不闭塞,因为经过几茬官兵的辛勤努力,大山通往外界的简易道路,按当时战备要求都修通了,攻可前出,守可退到山里的防空洞里去。
当时在这片大山里,修了好多条地下防空洞,每座山里的防空洞相互连通,如果真的打起大仗来,不说敌人的远程火炮攻击、飞机飞过来扔炸弹,就是扔过来个,部队撤到又深又密的防空洞里也毫发无损。
让我现在都感慨自豪的是,当时我们这个大山里的部队(师机关和直属队及2个团在山里,另外4个团不在山里),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土地和丰富的草场资源环境。
连队在山里共开垦了20多亩土地,草场山里是现行的,不用开垦,可以随便放羊放牛,当地牧民也很少。
我们连除了战备训练,第二件大事便是官兵自己动手,依靠得天独厚的驻地条件,大搞农副业生产。
夏天,种的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挂满了枝头;秋天,土豆、花生、苞谷等丰收在望,夏秋吃不完的蔬菜,有的就存放在菜窖里(山洞是天然的冰箱),有的晒干存放到冬季食用。
那个年代部队每天的伙食费大约在0.37元到0.4元之间,每天的菜金控制在1-3毛钱,主食以大米、馒头为主,蔬菜主要是咸菜和简单的炒菜,肉类和油脂的供应非常有限,大部分连队官兵都吃不饱肚子。
我们那时在连队当兵,原则上是服满现役3年便复员回乡,当时部队一是没有考军校之说(文革开始实行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二是没有转志愿兵之说(大概1978年以石部队才实行转志愿兵)。
所以农村入伍的兵,想在部队长期发展,只有靠“提干”这条唯一的路子可走,但提干是何其难呀!
当时的连队战士90%以上都是农村兵,能吃苦又非常想留在部队长期干下去,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提干又怎么能留下呢?
于是战友们在连队都是积极主动地工作,尽力地好好表现,争取能提上干,如果提干不成,也努力去争取入党或立功。
七八十年代,只要在部队好好表现,不犯错识,一般在复员回乡之前都能入上党。如果在部队没有入党,复员回到家乡是很没有面子的。
但提干可就非常困准了,因为名额实在是太少!一个师每年最多也只有三四名,而且提干的条件,不仅要看你工作表现突出,还要看你文化程度等,综合条件衡量而定。
1975年8月,我们师共有3名战士提干,分别是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先进个人、政治学习标兵和后勤种养殖能手。
我是作为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先进个人而提干的,说起来有点惭愧和运气成份,这得感谢各级领导和组织的关怀照顾。
因为我平时在队列训练、手榴弹投掷、木马、单双扛和百米障碍等军事训练方面,成绩优良,但达不到突出的水平,这几项军事训练项目中,有的科目许多战友比我的成绩高出一截。
1975年6月,全师举行了军事训练大比武,各团跃跃欲试,都纷纷加班加点训练迎接比武竞赛,都想拿名次、扛红旗、争第一。
在参选项目选拨人才时,我当时是在连队炊事班当炊事员(各班抽调人轮流下炊事班,半年轮换一次),因为炊事班天天忙着做饭,没机会被选上参加训练选拨。
在冲锋枪射击比赛人选中,我们团当时选了5名成绩比较好的战士准备参加比赛,但这5个人发挥总是不稳定,时好时坏。
在一次迎考检验性考核中,射击组打的成绩不理想,吴团长很不满意,就问孙参谋长:“这样的成绩和发挥想在全师拿名次?别异想天开了,不选好苗子你们等于白练!你一个团竟选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来打射击?”
参谋长被团长批评后觉得很没面子,就问作训股长:“各营连都好好选了没有?有漏下的人吗?不能光从战斗班去找人,打射击很特殊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其他军事项目成绩再好,但射击你不一定能打好!”
孙参谋长拉着个脸,背着手在操场上跺着步子,作训股刘股长怯生生地在参谋长后面跟着。
孙参谋长把头突然转向刘股长,有点生气地命令道:“射击组要重新选人!我告诉你一个方法,给各营通知,把那些炊事员、保管员、养猪放羊种菜的战士,让各连集中一下,都考核试一下,说不定能人就在这些人当中,别眼高手低的,小瞧了这些战士,把他们放到战斗班,不一定比别人差!”
一句话点拨了刘股长,接着像我一样,这些非战斗班的战士大概100多人,都被通知到团射击场考核冲锋枪射击,当时把不知情的战士搞得很紧张,还以为部队要打仗了呢!
这一试可真的不得了!全团初次摸底考核的是冲锋枪一练习、100米距离卧姿对胸环靶进行精度射击。30环及格,40环良好,45环优秀,竟有9人、3次射击成绩都达到了47环以上,4人都是50环!
我3次射击,每次都是50环,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而且留到团射击组后,每次训练射击都几乎满环!
1975年6月,我在全师军事训练比武冲锋枪射击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团给我立了三等功,但在7月份推荐提干名额时没有推荐我,原因是营党委认为我已经立过三等功了,不能啥好处都占上。
但团党委在研究提干人选时,吴团长又发话了,他对团拿了全师射击比赛成绩第一名特别高兴和激动,再一次验证了他在抓军事训练工作方面的经验和老道!
大家也公认,如果当初不是团长善于发现人才,从非战斗班中挑选出了射击能手参加师里的比赛,根本拿上射击第一名。
所以吴团长坚决要求把为团里争了光,拿了全师射击比武第一名的战士上报提干!所以我有幸提了干,吴团长能够说是我军旅生涯中第一个最重要的贵人。
那个时候,部队风气非常纯正,现在想起来很惭愧,我提干前后都没有给吴团长送过一条烟、一瓶酒,就是去送,他也必然不会收的!
那个年代,我们苏北地农村人口多的家庭,找个对象可是不容易,但若孩子当上了兵,找对象就容易多了。
所以农村兵只要入伍到部队了,最晚第二年就要考虑找对象问题,因为到第三年底前就要复员回乡了。
1972年10月,我们生产队里和我一块验上兵的有4个人中,其中彭建军、张光亮2个人和我,都分到了新疆部队大山里的同一个连队,徐春发去了南方的武警部队。
4个人中,有3个人都是当兵的第二年早早在老家找到上了对象,我是提干工作后找的对象。
不是因为我提了干、条件高了后来才找了我的初中同学、县城里的姑娘,根本原因是我入伍的第二年没机会探家相亲。
1974年10月,我老乡彭建军和张光亮,两个人都给连里打申请要回家探亲(义务兵服役2年可探亲1次),最大的目的是回家相对象,但都不好意思说出来,都说家里父母身体不好,要回去看看。
其实,我最清楚他俩急着回家干什么,因为这两个人是我一个生产队的老乡,我家二弟也给我写了信,说父亲很着急,也想让我回家相亲。
父亲说我是家中的老大,不先解决我的婚姻问题,这下面的4个男丁,年龄都才相差几岁,眼见年龄都大了,我再找不到对象,其余的弟弟有打光棍的危险。
但连长找我谈话,说连队探亲有比例的,仅我们江苏方向就一下走3个人不合适,让我再等等,到明年再考虑探亲的事,所以我就不好意思再打探家的申请了。
我老乡彭建军和张光亮,探亲回到老家后,不久媒婆就找上门来提亲。彭建军找的对象是和我们大队相邻的徐娄大队一个田姓人家姑娘,两个大队没有出公社的范围。
而张光亮找的对象就比较远,是和我们公社相隔50多公里的马桥公社一户赵姓人家姑娘。
有意思的是:彭建军个头比较矮,大概1米65左右,但他找的老婆虽不是很漂亮,皮肤较黑,但人高马大的。
那个年代农村高个子姑娘真的不多,但他老婆身高足足有1米68以上的样子。他老婆身体好,又能吃苦,嫁过来后特别能干活。
1982年,农村分产到户,土地都分到了农民各家各户,老百姓在种好自家责任田的基础上,纷纷开始搞起富业挣钱。
彭建军他老婆带着家里4个小叔子,搞起了养猪生意,她在老宅子东边一大片空地上盖了二十几间猪圈,从外地买来了上百头的“乌克兰大白猪”品种。
这种品种的猪,身体修长,毛发白而光亮,个个像运动健将,肉质紧实口味好。虽然这种猪看起来不肥胖,但生长快而成猪周期短。
不到几年功夫,周建军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在他老婆带头经营下,发了家、致了富,几个小叔子都相继找上了老婆、成了家,周建军又到大队(后改村)当上了村支书。
而张光亮是个大个子,身高1米77左右,但找的对象可谓小巧玲珑,但能说会道,心灵手巧,非常漂亮。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打工潮。张光亮的老婆去了广州深圳特区,先是在一个服装厂打工,后租了一个店铺专门卖衣帽鞋袜,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
张光亮也早早去了深圳,和他老婆一起做服装生意,在深圳买了楼房落户安了家。
偶尔春节时,他和她老婆带着孩子,开着宝马车风风光光地回到江苏农村家来探亲,他老婆脖子上、手上、耳朵上,全身都饰满了黄金钻戒的,披金戴银、珠光宝气的,一看就是个大富婆,连说话都变成了又快又拐又听不懂的广东话,腰肥了一大圈,但皮肤保养的好,白白胖胖的像个洋娃娃特别不显老。
两口子出钱,还给张光亮的父母盖了一座三层高的小洋楼,在村子中间道路的边上,非常大气显眼,惹的过往行人都羡慕的不得了。那个年代,我们村上人家,大都还住着土房子,这样的小洋楼能不扎眼吗?
在南方武警部队当兵的徐发春, 1995年底也复员回家了,就他的婚姻特殊,那时农村人很封建,又不相信科学,沿习了过去有些农村人家的婚姻老“传统”,他是和他二姑的大女儿定婚,算是近亲结婚。
可惜结婚后,生了个女儿是哑巴,村里年青人都说是近亲结婚的原因,也不知到底有没有影响。
还好,这女儿除了聋哑,天生聪明漂亮,在徐州市跟亲戚学做生意,生活得也不错!
我嘛,爱人是初中同学,端庄贤惠。我们家庭生活条件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平平淡淡,健康快乐很满足了……
在南方武警部队当兵的徐发春, 1995年底也复员回家了,跨度有点大呀!1972年当兵,还有1995年转业的?20多年了还是复员?不管干部还是志愿兵怎么也应该是转业吧?
我没说明白的主要点,我也是从农村农民中当兵的,其为何需要当兵的想法与作者观点,完全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