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莫言最新长篇小说《鳄鱼》,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年之后的重磅力作。阳光报《非常对话》栏目主持人季风联系到曾经受到瑞典学院邀请去斯德哥尔摩见证莫言领奖的唯一一位中国编辑曹元勇博士。曹先生从事文学出版工作近三十年,策划过上百种文学图书、出版过多位诺奖得主的作品,通过与他的对话让我们更了解了莫言这位当代文坛顶级作家的所思所想,并把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其写作风格以“大胆新奇”著称,擅长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1978年学习文学创作,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展露了超人的文学天赋。1986年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在文坛引起轰动,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2年,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据莫言先生回答,新作长篇小说《鳄鱼》,其实是一部话剧形式的小说。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构思这部作品。戏剧是他多年的梦想,他曾经在莎士比亚的雕像前发下誓言,用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鳄鱼》就是当初誓言的见证。
内容所讲述的故事,完全是靠台词来完成的。莫言说自己简单地复述这一个故事是没有意思的,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翻开这本书,读读里面的台词,就能看到他呈现给读者的将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读者也可以在读此作时,想象自己面前有一个庞大的舞台,用自己的想象力,让剧本里的人物在自己面前表演他们的故事。
莫言还推荐他的小说集《晚熟的人》,里面全是他故乡的人和事,从历史深处到当下现实,气象万千,依然是读者眼里熟悉的莫言,也会带给大家全新的阅读体验。莫言先生说晚熟是一种大聪明,是一种不玩弄小伎俩、不耍小聪明的善良、正直、本真的人生态度,他也很高兴在网上得到了各地朋友的响应,很多朋友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朗读了书中的文字。他说,听到不同的方言演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莫言的很多作品都有喝酒的场合,电影和小说《红高粱》,也以酒为叙述的过程。似乎山东人没有不会喝酒的。莫言说了幼年第一次喝酒的情景,当时他的父亲用10斤红薯干换回两斤散装白酒,准备招待一位为爷爷治病的贵客。酒放在窗台上,他们弟兄们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客人到来。酒是用白瓶子盛着的,瓶口堵着塞子,他观察着瓶中透明的液体,想象着那芳香的气味,还把瓶子提起来,一手攥着瓶颈,一手托着底,发疯般地摇晃,再停下来,看纷纷扬扬珍珠般的泡沫。一缕酒香从瓶中溢发出来,令人垂涎欲滴。终于有一天,他趁着家中无人,用牙咬开那瓶塞,试探性地抿了一小口,滋味确实美妙无比,又喝了一大口,顿时仿佛有一团火苗子在腹中燃烧,眼前的景物不安地晃动。他头重脚轻、腾云驾雾般地跑到了河堤上。
当了兵,喝酒的机会多起来,每次回故乡都有赴不完的酒宴。三杯酒下肚,便感到豪情万丈,忘了母亲的叮嘱和醉酒的痛苦。1988年秋天的晚上,人们把莫言送到县医院,又是打吊针,又是催吐,抢救了大半天。这次醉酒使他的身体受到很大的伤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闻到酒味就恶心,从此对喝酒变得谨慎了。
莫言曾经是个棋迷。他小时候在村子里因为下棋耽误了干活,后来几十年没再下过。他某次打开电脑,和电脑下棋,刚开始老输。他索性跟大师级来下。没想到跟大师级比赛下赢了。乱拳打死老师傅,他没有用任何套路,竟然把电脑上的国手级软件给赢了。他感觉很有成就感,以后他有空就上电脑下棋,本来信誓旦旦下两盘就不下了,结果再看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或者凌晨2点,由此他想到下棋之所以迷人,就在于两种心态——你老输的话总是不服气,老想赢一盘;你赢了以后,沉浸在这种成就感里还想继续赢,进而就忘掉了时间的流逝。
他说电脑之所以棋艺程度不高,却标上了大师级标识,就为了让你入迷,让你赢。如果你连续输,一盘都赢不了,你就感觉没有兴趣了,这也是拴住象棋爱好者的一种方法。虚幻的成就感,完全是被电脑骗了。总之,玩儿这个事情也是充满了哲理的,他希望我们大家兴趣广泛一点,绝对不能沉溺在某一种重复性的活动里,耽误了其他的工作。
网上经常有莫言的打油诗,内容很有意思,很平民化,莫言是老实人,他说许多挂在自己名下的作品,其实都不是自己写的,也曾澄清过,但依然有很多朋友误以为网上的文字出自他之手。他很钦佩那些作者的才华,也为他们放弃著作权而感到惋惜。他还收到过此诗被选入某大学教材后出版社寄来的稿费,大概是四百余元,所以希望此诗的作者赶快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也把稿费领回去。
他说,现代文学史上靠一首诗成就盛名的例子很多,作者这么好的诗被寄在别人名下,让其在网络上流浪,实在是太可惜了。还有那首充满智慧的《我》,很多老年朋友都很喜欢,但遗憾的也不是他的作品,他也衷心希望原作者把《我》认领回去,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根本无须借助他的虚名。他说这些作者才华横溢,可完全用自己的名字发作品,用莫言的名字,岂不是太便宜了自己。
另外,还有诸如“我只对两种人负责——我生的与生我的”等名言警句,均非自己所作,但有人据此批评他的三观,对此他只有哭笑不得并叹息了。
莫言小时候热爱读小说,当时流行的《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几乎都借读过了。小学五年级辍学后,他在农村长达10年,种高粱 、种棉花、放牛、割草,但这没有阻碍他日后成长为一位世界优秀的小说家。他这样说自己以前的经历。
“从小我就是个用耳朵阅读的人,是一个听故事的人。”因为出生在一个闭塞的乡村,那个地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电,每到夜晚,村子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为了度过漫漫长夜,老人便给孩子们讲妖精和鬼怪,老人说得煞有介事,他也就信以为真。这些故事既让人感到恐惧,又让人感到兴奋,越听越怕,越怕越想听,这也让他意识到了鬼怪故事的作用——那些故事和童话,饱含着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使自己产生了战胜恐惧的勇气。
在集市上还有一些乡村说书人,他们要把一个故事讲好几个月,在故事里大量地添油加醋,随机演绎。当许多孩子都幻想自己成为伟大的人物时,莫言却希望能成为在集市上说书的人。在夜晚的油灯下,他向缝补衣服的母亲讲述白天听到的故事时,记不清楚的地方就开始编。这是他由一个听故事的人慢慢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过程。
莫言说,一个作家如果以说书人自居,应该是很舒服的一种感受。自己曾积极地向西方现代派小说学习,操练过形形的叙事花样,但最终回归了传统。如今,他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同时他也借鬼怪故事探讨了人性。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用一种哲学的、宗教的超脱和宽容,居高临下地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对人类精神做多元化的分析和批判。
高考是当代社会最深刻的话题,也对每个中国的家庭、个人影响最大,莫言在他的时代没有参加高考,但他陪女儿参加过,他始终记得和妻子陪伴女儿高考的经历。
高考前一日的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等诸多在考试三天里有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搭出租车去赶考。考场排在本校,他提前在校内培训中心定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安顿好行李后,女儿马上伏案复习语文,说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他劝女儿看看电视,或者到校园里转转,但她不肯,一直复习到深夜十一点,最后在反复劝说下才熄灯上床。上了床,一会儿说忘了《墙头马上》是谁的作品,一会儿又问,高尔基到底是俄国作家还是苏联作家。听到女儿打起了轻微的鼾,他不敢开灯看表,估计已是零点多了。
翌日8点30分,考生开始入场。他远远地看到穿红裙子的女儿随着成群的考生涌进大楼,身影最后消失。距离正式开考还有一段时间,但方才还熙熙攘攘的校园内已经安静了下来,杨树上的蝉鸣变得格外刺耳。他站在树荫里,看到聚集在大门外强烈阳光里的家长们,心中又是一番感慨。他们一家事先知道了培训中心对外营业的消息,花了每天120元钱,就可以站在树荫里看着站在烈日下的与自己身份一样的人。可见世界上的事情,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譬如这高考,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但它已经是当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了。
莫言是当代最受公众关注和读者喜欢的作家,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到普通人对生活的态度。他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热爱生活的,有的人说不热爱生活,但这种观点实际上也未必是那人一贯的看法。也许今天说不热爱生活,明天突然就会因为某一件事情而热爱了。只要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有兴趣、有热情,这就是热爱生活的标志。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可能也对生活中存在的很多负面的东西深恶痛绝,而对负面东西的深恶痛绝,也反证了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总之,热爱生活的理由是千千万万的,谁也说不完全。他说,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内容是跟大自然紧密相关的。
包括生活当中的这种不愉快的瞬间,也太多了,他说,一个人在一辈子漫长的过程中,肯定有灰心丧气的时候,甚至有绝望的时候,但遇到灰心丧气和绝望时,它总是有一个转机,让你能从这种不良的情绪当中摆脱出来。谁也不可能一天到晚没心没肺的,永远在嘻嘻哈哈高高兴兴,这种人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大多数人还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的情绪也像一年当中的四时变化,一天当中的气温变化。但是整体看来是相对平稳的,有理想、有目标,然后在学习着,工作着,奋斗着,这既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也是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
至于很多生活中的趣味,莫言说,有的人喜欢烹调,有的人喜欢做衣服,有的人喜欢唱歌,有的人喜欢跳舞,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写作,也有的人喜欢跟朋友聊天,喜欢下棋,包括有的人喜欢在手机上玩抖音,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乐趣。
记得三年前在日本以华为手机拍礼花,整理照片时引得几位日本大妈连声赞美,我让懂日语的朋友对她们说,不是我摄影技术好而是华为手机好也。
庚子四月十四日,吾在故乡南山篱边拍得一组月亮照片,发在一个战友群里,引发了一次摄月比赛,由此也使我对摄影事略作了一点研究,得出一句谬论: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逐步的提升,很多当年非专业人员不能干的活儿,戳几下手机就解决了,这样下去若干年后,一旦没了手机,人就成了废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突发!比特币一度“跳水”超2000美元!全网24小时67亿元蒸发,超29万人爆仓!什么情况?
墨西哥连体双胞胎网上答疑:其中一个爱情生活很和谐,另一个对谈恋爱不感兴趣
“世上最年长连体双胞胎”去世,终年62岁 一人健康、一人残疾,曾被断言活不过30岁
马刺23分逆转掘金!0.9秒准绝杀 文班3分钟17分轰34+12完胜约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