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援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抗战需要,全力发展边区生产,繁荣边区经济,巩固边区金融基础,服务好边区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壮大中国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巩固人民政权,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鄂豫边区党委和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决定创建鄂豫边区建设银行。
在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壮大过程中,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1941年4月8日,鄂豫边区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县向家冲召开,成立了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许子威当选为行政公署主席。会议通过了18项重要提案,其中一项是创建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发行边币100万元和救国建设公债50万元。1941年4月,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成立,同时,筹建印钞厂,印刷发行边区人民自己的货币——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币,以适应对日作战经济上的需要,办理发放贷款,代理金库收支,办理边区货币汇兑和发行边区公债等金融货币业务。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归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财政处直接领导,边区副主席刘子厚兼任财政处处长。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总行设在京山县小花岭,后来迁到大悟山。左仲修、庄果先后任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行长,宋逸民、庄果先后任副行长。刚开始机构不够健全,人员较少,随着银行业务发展,机构逐步扩大,人员陆续增加,有干部、职工计20余人,下设秘书、会计、出纳发行三个课。鄂豫边区建设银行从成立之日起,一方面进行艰巨的银行业务工作,一方面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同敌人发行伪币和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办理低息借贷,协助生产事业的发展和商品流通”。
当时处于日伪频繁“扫荡”和顽固派不断围攻的战争环境里,鄂豫边区建设银行随部队转移,办公地点和住处很不固定,常在随南的白兆山和京山的南山等地回旋。随着边区的扩大和货币金融工作的加强,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先后下设信(阳)南、鄂中、襄(河)南、黄冈、鄂东等分行,在少数县设有办事处。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往往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办公,战况危急时,他们背着边币随时跟随政府机关和部队一起战斗转移。1942年5月至12月,新四军五师主力部队马不停蹄地挥戈血战,粉碎了敌伪以强大兵力连续四次的“扫荡”,打退了顽固派以重兵对边区持续八个月的围攻。边区军民在斗争中战胜了特大经济困难,期间边区建设银行发挥了重大作用。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成立后,立即着手发行自己的货币——边币,先后发行15种、24个版别的货币。除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币,边区还发行了各类流通券、兑换券等。如以边区合作金库名义发行的流通券(1分、2分、5分、1角、2角)五个版别,襄河贸易管理分局发行过500元兑换券,襄西生产运销合作社发行过“临时兑换券”。为了印制边币,边区建设银行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建立了三个印钞厂。开始,在天汉湖区新成湾,以“鄂豫边区行政公署休养所”为招牌,秘密建立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一印钞厂。技术工人从汉口招聘,器材则通过种种关系从敌占区和国统区购进,投产时有干部、工人30余人,有石印机5部,铅印机l部。1941年5月,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开始试印“建设银行币”贰角票面的货币,在根据地投放流通。1941年8月,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币真正开始制版投入正式生产,发行面额5角的边币,版面长4.7公分,宽9公分,面上印有红色农作图案。1941年底,相继生产票面为1元、2元、3元、5元的钞票。1941至1942年初,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币与法币挂钩,与法币等价行使,以1:1的比例流通。1941年底,建设银行又配备干部和技术工人筹建第二印钞厂,厂址设在陂孝边的一座破庙里。由于得到新四军五师制图所人力和物力的支援,第二印钞厂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银行总行下达的印钞任务。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又在鄂东的黄冈设立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三印钞厂。
边区建设银行黄冈分行(后改为黄冈办事处)以及陂安南办事处,在大别山南麓的黄冈、麻城、红安一带随军从事抗日金融业务。黄冈分行行长由傅威担任,李肖任副行长,改为办事处后由李肖任主任。据李肖回忆“当时主体业务是支持抗日战争,其次是发放贷款。在战争中,军队和政府都带着钱,银行工作人员也带着钱并备有挑夫,遇到敌情,夜间挑着全部现金转移。银行工作人员还备有长条形布袋,袋里主要装银元、建设银行边币等,背着行军。款项主要是发放农业贷款和副业贷款。提倡有借有还,以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买耕牛、水车、犁耙等农具,也贷给小本经营的商贩到区、敌占区购买食盐等物资,到河南买猪回来繁殖。边区建设银行工作极端艰苦、凶险,陂安南办事处一名挑夫,去塔耳岗办理银行业务被日本军队捉去枪杀了。我曾把一岁多的女儿寄养在刘家大塆农民家中,因战争环境工作紧张,直到孩子病逝都未去看望。银行干部物质生活和普通战士一样微薄。印钞三厂任务非常繁重,有时只靠菱角米、芦苇根、葛根粉、野菜充饥,一个人每天要完成800大张建设银行边币印刷任务,废品不允许超出2%”。
1943年春,鄂豫边区建设银行随主力部队转移到礼山(今大悟)。1944年6月,新四军五师制图所与印钞厂合并。1945年1月,由延安南下的三五九旅胜利到达边区与五师会师,带来了陕甘宁边区银行钞票厂的技术人员和票版花纹,逐步制作了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的票额版面。
建行边币发行流通后,得到了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边币具有雄厚的发行准备金,发行数额受到严格调控管理,加之印刷质量好,防伪性强,因此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新四军五师队伍活动到哪里,哪里就开辟了建行边币的流通市场。不但在鄂豫边区广大地区占据主体货币地位,还在武汉等敌占区秘密流通。边币的发行粉碎了敌伪对边区金融秩序的破坏阴谋,保卫了边区经济命脉,保障了人民生活和新四军五师所属部队供给。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币币值都很稳定。据《鄂豫边区党委致华中局、中央的报告》显示:在建设银行开业之初,就筹措了100万元资金作为发行资本金,之后每年还将税收30%留作基金,充实银行。当时,在鄂豫边区每斗米绝大多数都是18元,每斤食盐2元至2.4元建设银行币,而敌占区则要30多元和3元至4.5元法币,在建设银行币与法币1:1的挂钩时期,建行边币实际购买力大大超过法币的购买力,边区建行币币值稳定可靠。
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引起了日伪及顽固派的极度恐慌和仇视,对边区实行了严酷的经济封锁。加之法币、伪币不断涌入边区,边区物资大量外流,给根据地的生存、发展造成很大困难。于是,边区党委决定在重点地区组织货币管理和贸易管理:
日寇派出八大洋行,组织伪合作社,将大量敌钞伪钞和奢侈品向农村倾销,掠取各根据地的棉花、谷物、杂粮等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又垄断食盐,禁止医药、军用品以及边区人民群众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物资向边区运销。为此,从1943年开始,边区政府设立了物资统制总局,并在鄂东、鄂中、襄南、豫南等地设立了物资统制分局,加强了根据地物资的交易管控。
1941年7月,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在洛阳店、九口堰、古城畈、张畈等地发放一些无息贷款,建立了10多处消费合作社,九口堰军人服务社均由边区建设银行贷款,帮助边区农民解决资金不足,以及化肥、石灰无力购买等困难,帮助农民渡过了难关,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这些合作社未解决人民群众日用品需要,或是公家贷款,或是民众自己集股,售卖农具、耕牛、猪仔、布匹、小百货,以及油、盐、柴、米、酱、醋、茶等人民群众所必需的物品。边区建设银行还及时发放耕牛贷款,促进了根据地内部物资交流,特别保证合作社食盐供应,深受群众欢迎。
1942年开始,建设银行币成为鄂豫边区边区本位货币。其中,根据地所有捐税财政收支、物资流通、市场购买,均以边区建设银行币为结算单位和支付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1944年末和1945年,日寇加紧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和破坏。根据地受到日伪币和法币的冲击。统治区通货膨胀,贬值的法币在边区大量流通。因而迫使边区进行了一场严重的货币斗争。1945年3月18日,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按照《华中局对五师财经货币工作的指示》,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迫切地需要法币的地方,以3:1的比例兑进法币。二是用三军分区解来之法币税款,调剂市场,稳定边币价格;但避免大量兑换,最好能够降低损失;对边币价格下降过大之处,采取慢慢地提高的办法,以免商人投机牟取暴利,群众受损失。三是边币价格未稳定之前,暂停发行,比价恢复稳定后再继续发行。四是继续发行的边币,不再用作财政开支,一部分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一部分用于收购粮食。以此解决根据地面临的困难。
要保证农业生产,发展边区经济,除了依靠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外,还要有大量的资金作基础。边区建设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一是用于支持发展生产;二是供给财政开支,主要供给部队,支援革命战争。边区党委一再强调必须以前者为主。因此发放农业贷款、手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全力支持边区建设事业,就成为边区建设银行一项重要任务。
1942年4月13日,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命令,要求各县政府须以收入百分之五十投资于农业建设,举行生产借贷,使农民得到实际帮助。边区建行的农贷政策:一是集中用于最需要的生产项目,如以耕牛、肥料贷款为主,水利、种籽次之;二是贷于最需要的区域,如集中肥料最缺乏的地区;三是贷给最困难最需要的农户,如贫苦抗属、大部分贫农、一部分困难中农;四是在迫切地需要贷款的时期发放,如春耕时期、插秧时期、收割时期、青黄不接的时期;五是边区贷款,以发放耕牛、肥料贷款为主。
1943年,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还发放了耕牛贷款,群众自己买牛喂养,克服了过去由耕牛站将牛借给农民使用以致有人用无人养,把牛累死的现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在支持农业生产的同时,边区建设银行还通过发放贷款大力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944年,边区建设银行发放农业贷款1000万元以上,继续支持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边区建设银行的全力支持下,边区各县先后办起了一批工厂,成立了一批贸易公司,手工业和商业蒸蒸日上,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实现丰衣足食作出了贡献。
鄂豫边区有山有湖,过去水利失修,总是山乡丰收,湖乡则发生水灾。湖乡丰收,山乡又发生旱灾,甚至本地天旱,而江河水涨,泛入湖区,以致山区、湖区同时发生灾荒。1941年夏,鄂豫边区遭到严重旱灾。
1941年,鄂豫边区政府发动“千塘百坝”兴修水利运动,为了支持“千塘百坝”运动,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还紧急拨款三百万元作为安应地区的水利建设经费。在边区建设银行的全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边区共建坝106座,塘堰1063口,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使边区人民战胜了严重的旱灾。
1946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用物资、粮食、盐、布全部兑换边区建设银行所发行的“边币”并集中销毁。中原军区部队5万英雄儿女,遵照中央和主席的战略决策,一举突破30余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崭新篇章。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突围战略转移,边区建设银行人员一部分随主力部队西进;一部分人员北撤华北转山东,并入北海银行;留下部分人员在残酷的斗争形势下,因陋就简地印制了部分流通券,在乡镇发行,解决地下党、游击队的生活供给问题。后随着鄂东、鄂中、豫南、豫西等地区被军队陆续占据,边区建行工作无法开展,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194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迁入北平。
八十多年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这颗璀璨的红色金融明珠,在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走过了创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以其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的卓越功勋而彪炳千秋!